列表瀏覽
卡片瀏覽
近期返臺北一趟,在老同學的聚會中,認識一位收藏家趙子瞻,他談起在牯嶺街、光華商場搜尋寶藏的日子,勾起了我的回憶。想起我的少年時代,也經常到牯嶺街,從南海路這頭逛到水源路那頭,經過和平西路尋寶藏。那街道的一邊是椰子樹和尤加利樹的樹影微風,一邊是日式的矮房巷弄。牯嶺街上約有兩百多家的舊書攤和古玩字畫攤,成為一道中華文化風景。書海奇觀,令人不禁發思古之幽情。

文匯報


對於有著香港崇正總會資深會齡的人來說,看見近年來崇正總會的會務狀況,的確感到十分痛心!這個世界上創辦最早的客家社團,當年人才與錢財相互輝映,實力雄厚,創會先賢其中有賴際熙、胡文虎。賴際熙是前清翰林,曾任清朝國史館總纂,被尊稱為賴太史,也是港大中文學院的創辦人。胡文虎也是新加坡客屬總會的創會會長;歷任領導人包括陳樹桓、許讓成、胡陳金枝、羅香林等皆是名字響亮的客家先賢,其在客家社群的影響力可說是無出其右,當之無愧稱得上客家社團的老大哥。

文匯報


黃河水哺育了華夏文明,東江水滋養香港成為東方之珠。內地語境中,在做自我介紹時往往說:「我是江西的、我是廣東的、我是福建的。」這一個「的」字,拉近了彼此的距離,帶些親切感,意味著我們同是中國人,只是來自的省份不一樣。又如,有朋友在介紹他的朋友時會這麼說︰「她是臺灣人,嫁來香港。」這「嫁來」意味著海峽兩岸暨香港本是一個大中華,在這56個民族裏我們相互聯婚嫁娶。

文匯報


如果我們善於運用自身環境的特點,透過不懈的努力,成為與眾不同的優勢,這將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門。例如,香港新界元朗十八鄉的原居民梁福元,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這位新界奇才。

文匯報


「我打江南走過,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,如蓮花的開落。」鄭愁予於今年6月13日離世,他喝了孟婆茶,轉世投胎去了,將他今世寫詩的才情、成長的愁緒與飲酒時的不羈統統拋下。

文匯報


天下事物總是一體兩面,甚至是多面的。例如上一篇拙文《山居日子的美麗與哀愁》發表後,朋友反應多多,意見各一。有說,鄉野生活回歸大自然,羨慕極了!有說,深山居住處處危機,囑我盡快搬回市區。

文匯報


香港特區政府為慶祝東江水供港60周年舉辦一系列活動。報紙、電視等媒體不斷地報道東江水,這可再次加深香港市民對東江水的認識,同時也令香港人感受到香港與內地本是江河同源、唇齒相依的關係。

文匯報


因為金耀基教授在法住機構主講「五四新文化運動歷史意義與定位」,這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課題,是我極有興趣研究的方向,而金教授又是我仰慕的大學者,於是抱著學習的心態前往聽課。

文匯報


想起早前每年暑假即將接近尾聲時,旺角漢榮書局門前都有一條長長的隊伍,大都是家長們頂著炎炎夏日排長龍(打蛇餅),為同一目的,就是購買教科書,隊伍的側邊有一些人的叫賣聲,望他們一眼,即刻遞來一張教科書書單,並指著對面的地下室稱,我們也賣各式各樣的教科書。曾跟著指引走過去看看,都是二手書,價錢相對廉宜,但書本的好壞參差不齊,最後仍然要回到漢榮書局門口繼續排隊。終於擠進漢榮書局後,我交出書單,不消幾分鐘收到書本和總價額,我交出錢立刻帶書走,店員井然有序,效率極高,場面極其墟冚。這是我對漢榮書局的印象。

文匯報


今年開春之後,有3位先後溘然而逝的朋友,對於他們突然的離世,我有點不知所措。如果說相識即是緣,那麼我們的緣不算深,但也不算淺,將會在我的心裏各留下一點位置,也將在雲影波光中,想起相逢裏的點點滴滴……

文匯報


如果知道石中英的人生際遇,會認為他是一位看事務充滿著矛盾、臉上布滿滄桑的男人。但事實上,他那一副稚氣的笑容,熱誠開朗的性格,很具親和力,一點兒也看不出,他曾是在英國管治時期被無情鞭打過的人。

文匯報


羅叔清先生是原人大代表、前立法會議員,現在是新界社團聯會榮譽會長、香港中國星火基金會會長。在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,作者認為羅叔清一定心中有話想說。因為2021年有媒體推出一系列特色專題,回顧國家發展歷程中與香港有關的重要事件——《香港的國家印記》,製作小組訪問羅叔清與我,約定當日,我們自九龍到西貢,因交通嚴重阻塞,讓羅叔清等了許久,見他拄著枴杖,站在教堂門口,原以為他會不悅,而他卻說︰「雖然膝蓋疼痛,但我也要把新界歷史和新界人抗日的事跡跟大家說一說。」他的愛國精神的確讓人既敬又愛。

文匯報


一個出生在臺灣最南端屏東的潮州籍的孩子,父母對他的期望,就是長大以後有一份穩定工作,勤懇務實地過一輩子就好了。而他卻隻身到了臺北世界新專(世新大學的前身)求學。他這輩子憑著努力不懈的上進心,闖蕩廣播、電視、電影、網路新媒體等領域;猶如竹子一樣,在他節節攀升的過程中,自覺欠缺頂端學位學歷的輔助,就如少了一對翅膀的老鷹。但當命運的齒輪持續對著他轉動時,都讓他的人生能逆流而上,創造出無數朵奇跡的浪花。

文匯報


顯示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