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爹利會館正呈獻越南裔丹麥藝術家傅丹的展覽「不如我哋由頭嚟過」。香港文匯報記者?雨竹?攝
香港文匯報訊(記者 雨竹)位於中環的餐廳都爹利會館為慶祝翻新與重啟,正呈獻越南裔丹麥藝術家傅丹(Danh V?)的展覽「不如我哋由頭嚟過」,直至2026年4月6日。展覽由William Zhao策劃,標題取自王家衛電影《春光乍洩》中的臺詞,以對應會館的重啟。
展覽更回顧自2014年都爹利會館首次展出傅丹作品以來的十年間,藝術家的創作歷程,並呈現他對「身份」「流離」與「遺產」的持續探討。

作品《2.2.1861》是傅丹的父親親手抄錄的一封法國傳教士——讓-戴法納·韋納爾(Jean-Théophane Vénard)寫給其父親的訣別信;此信寫於Jean1861年在越南被處決前。這封信既映射了越南的殖民教育景象,也承載了藝術家的家族歷史。在傅丹看來,父親以紙筆重現了傳教士臨刑前的心聲,將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相連。
位於樓梯轉角處墻上的《字母H》屬藝術家的《字母》系列,主體是覆在攤平紙箱上的金箔。作品靈感源於19世紀探路者級測量船——鮑迪奇號內的海上通信系統,該系統通過旗號編碼字母促進國際貿易。紙箱是傅丹在越南收集的棄置紙箱,代表東南亞的消費遺物,與西方字母形成了交織。

《字母H》的周圍,有多張美國反叛專家及人類學家約瑟夫·M·卡里爾(Joseph M. Carrier)的攝影作品,大多為Joseph於越南拍攝的年輕男子。這些相片都是Joseph贈予傅丹的圖片檔案,蘊含了對身份、酷兒群體及流亡的探問。
展覽還展有三個棄置的品牌紙箱,藝術家於紙箱上覆蓋了金箔,使包裝變得「神聖」,揭示了全球品牌如何改變經濟與價值體系,並追問何為社會真正珍視的事物。
《囍》亦是紙箱作品,具有亞洲文化內涵。與紙箱一起展出的還有作品《Ydob eht ni mraw si ti》,標題倒讀為「It is warm in the body」(身體是溫暖的)。具有日常色彩的木箱中,一個古代運動員的大理石雕塑殘件靜臥著,反映了傅丹對歷史的遷徙及脆弱性的關注。

《無題(大航海)》是一隻墨西哥塔拉維拉陶器,繪有雕刻師泰奧多爾·德·布里(Théodore de Bry)於16世紀出版的《大航海》的插圖。呈現了工藝傳統、遷徙與敘事的跨文化交織。

陶器旁,是一幅重現19世紀照片的作品《Looty》,展示了1860年圓明園被劫掠時發現的五隻哈巴狗之一,該狗後輾轉至英國,並被命名為「Looty」。傅丹透過作品傳達了對殖民暴力、流離與記憶的反思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