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4份《施政報告》,立法會議員周文港表示歡迎和支持。今年《施政報告》延續了現屆特區政府「拚經濟」、「謀發展」、「惠民生」的施政主調,在香港經濟正處於深度轉型的關鍵時期下,積極在教育、加快發展北都區、創科,以及產業、支持中小企等政策上推陳出新,發掘新增長點,竭力創造發展成果,繼而於資助房屋、醫療,以及社福等領域上普惠民生,可用「敢於破局,勇於創新」這八個字來概括形容。
就《施政報告》新推出的教育、加快發展北都區、經濟、房屋,以及人口政策,周文港具體回應如下:
教育方面:放寬「八大」錄取非本地生限額至「額外5成」、預留商業用地興建學生宿舍、成立「留學香港專班」,深化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
自過去兩年《施政報告》落實多項為高等教育擴容提質的措施後,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正呈現「從無到有,從有到蓬勃發展」的階段。今年,行政長官宣布再放寬「八大」錄取非本地生限額至「額外5成」、預留商業用地興建學生宿舍,以及成立「留學香港專班」以加強推廣。周文港深信,措施可產生3大效果,包括:
1. 吸納優秀人才,促進教研進步
周文港強調,非本地生是「額外錄取,自費修讀」,即使特區政府提高錄取非本地生的限額,亦不會損害本地生的就學機會;相反,更可促進大學國際化發展,擴闊本地生的國際視野。
短期而言,考慮到大學基建(包括課室、宿舍)的承載能力和教研人手,現階段上調至「額外5成」屬於可接受幅度;往後來說,因應「北都區大學城」推動香港與境外知名院?!笍姀娐撌帧乖O立新設施,屆時可撤銷相關收生上限。
2. 創造服務需求,促進經濟多元化
根據國際經驗,留學生會為當地提供更多勞動力,以及創造出較大的周邊經濟效益,有利於促進服務業的多元發展(涵蓋衣、食、住、行等不同領域)。
今年《施政報告》進一步宣布,將會預留全新商業或其他土地作興建新學生宿舍,增加宿位供應,周文港對此表示歡迎。周文港認為,措施可視為「城中學舍計劃(加強版)」,從根源上填補近年學生宿位「供不應求」的問題,為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提供硬件基礎;從商業地產角度來看,亦有利於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,減低特區政府賣地流標風險,並增加政府的土地收入;又可發揮土地資源最大效益,為建築師、工程師、室內設計師,以及裝修工人等相關行業創造就業機會,值得期待。
3. 弘揚教育優勢,彰顯國際地位
周文港期望,由教育局主導成立、並結合教資會、創科局、人才辦、專上院校、駐內地辦事處及海外經貿辦參與的「留學香港專班」,可透過把各項宣傳推廣工作恆常化、制度化、普及化,包括專門統籌和組織香港教育界在海內外舉辦教育展覽及升學講座,吸引不同地域的生源來港升學。
加快發展北都區方面:成立「北都發展委員會」、成立「(北都區)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」、為「加快發展北都區」而設立專屬法律、簡化行政措施以拆牆鬆綁
《施政報告》以專章講述加快北部都會區(北都區)發展的具體方向,並落實成立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的「北都區發展委員會」(委員會),委員會亦下設3個專責小組,包括「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」,亦準備為「加快發展北都區」而設立專屬法律,充分體現特區政府率先發展「北都區大學城」、並以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引領北都區整體發展的決心,符合社會共識和香港的發展利益。
周文港期望,特區政府透過體制創新、拆牆鬆綁,以及精簡行政程序等方式,加快收地進度,讓3批大學城土地(即洪水橋、牛潭尾、新界北新市鎮)能夠更早投入使用,並按院校意見及對進駐北都區發展的意願,動態規劃、整合,以至是增加大學城面積,將大學城打造為「標桿」項目,帶動北都區整體發展。期待特區政府稍後提供更多細節。
經濟方面:放寬「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」購買住宅物業的門檻,有利吸引資金入市,進一步促進樓市健康發展
《施政報告》宣布放寬「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」(計劃)購買住宅物業的門檻,由現時物業成交價須為5000萬元或以上,調整至3000萬元或以上。
周文港認為,近年特區政府在樓市政策取態上明顯轉趨積極,先在去年《財政預算案》宣布全面「撤辣」、分別於2023年和2025年調整從價印花稅(AVD)稅階,以及在去年《施政報告》宣布優化計劃、以容許投資於住宅物業。今次政府下調計劃下投資本地住宅物業的金額限制,將可進一步穩定樓市,增加市場信心,以至增加發展商投地的意欲。
從吸引外來投資來看,能豐富投資組合,加大資金來港吸引力,增強計劃成效;並將對本港中高價住宅單位有更直接的刺激作用,但對中下價樓影響有限。
房屋方面:優化「白居二」機制、推出「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」,助力市民上車,促進居屋流轉
繼去年後,《施政報告》再宣布增加1,000個「白居二」名額,並將一半撥予40歲以下青年及一人申請者;同時,將採取新措施令配額得以盡用,以及推出「長者業主樓換樓計劃」。周文港指出,自「G19」議員在2023年成功爭取將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後,相關成交量在2024年創出20多年來的新高,幫助數以千計家庭置業及向上流動。
周文港特別提到,由下期起,在「白居二」7,000個名額中,有約3成(2,000個)都是專屬40歲或以下的青年,可望更能滿足青年以居屋作為置業階梯第一步的期望;對於「家庭客」而言,在長者自願釋出較大面積的單位後,市場上選擇增多,亦提高他們成功購買合適居所的機會,有利於組織人口更多的家庭,將產生鼓勵生育的直接效果。
人口政策:將「雙倍免稅額」延長至子女出生的首兩年,完善鼓勵生育政策
《施政報告》宣布,將「雙倍免稅額」延長至子女出生的首兩年(現時,每名子女可獲13萬元免稅額,而在每名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,子女免稅額可獲額外增加13萬元),有助減輕市民、尤其是中產階層的負擔。
周文港指出,早在兩年前的《財政預算案》諮詢期間,已首次提出這項建議;特區政府推出「新生嬰兒獎勵金」等鼓勵生育措施後,出生率雖有回升,但要承認並不顯著。今次新措施有望完善鼓勵生育措施「組合拳」,紓緩有意生育家庭的實際經濟負擔。這亦突顯現屆政府高度重視及致力扭轉香港少子化問題,積極引導人口結構健康發展。
就周文港在《施政報告》諮詢期內提出的35項具體建議,歡迎行政長官及各政策局採納以下有利社會發展的建議:
1. 與愛國團體建立密切關係,凝聚力量,協同舉辦更多愛國主義教育活動;
2. 協助中概股以香港為首選回歸地;
3. 在今年成立吉隆坡經濟貿易辦事處,深化於東盟及周邊國家的經貿推廣;
4. 推出「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」,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及了解行業需要;
5. 將「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」下8成擔保產品的申請期延長兩年,並將「還息不還本」安排再度延長1年;
6. 向「BUD專項基金」注資14.3億元,擴大資助地域範圍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