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肇峰 沙田區議員
九月伊始,秋風送爽;馬料水新渡輪碼頭於9月9日正式啟用。作為特區政府「改善碼頭計劃」23個項目之一,新碼頭讓周末乘街渡的乘客不再擁擠,折射出香港在新界邊陲的公共交通治理,正由「能到就好」轉向「可達、可用、可感」的新標準。
說起馬料水,其地名背後深藏一段客家先民的遷徙故事。其實「料」是古字「嫽」的通俗借音,「嫽」在客家話中有「玩耍」之意——所以馬嫽水,意即「馬玩水」。相傳一位客家籍催糧官騎馬至此,馬匹竟流連於山下溪澗戲水,不願離去。這位先祖視之為天意,認為此地乃風水福地,遂決定落籍於此,並將此地命名為「馬嫽水」。
其後清朝康熙的「遷界復界」政策,促使大批原居粵東、閩西、贛南地區的客家人南遷,沿水路來到香港,擇水而棲,在吐露港與沙田海兩岸拓墾。沙田,這片昔日稱為「瀝源」的河谷,因其豐饒的水土,成為客家人聚居的重鎮,他們與更早到來的圍頭人、水上人家疍民,共同編織了沙田早期的多元文化網絡。四十餘村結成「沙田九約」,水網與山徑並舉,形成「村落+水路+墟市」的日常交通格局。這種「以水為徑」的生活世界,深刻塑造了沙田的早期經濟與地緣關係。
在現代陸路交通系統建立之前,水路是沙田的生命線。昔日的瀝源地區東臨吐露港,水上交通網絡極其發達,盡是天然的淺灘與渡頭。由於當時瀝源本身並無墟市,村民們日常採買、出售農產,皆需依賴舟楫。近者,可劃至大埔墟;遠者,則能揚帆出吐露港,北上內地,南下南洋。
然而,工業革命的浪潮最終也拍擊到了這片寧靜的港灣。1910年,九廣鐵路(英段)正式通車,並在沙田設站,徹底改寫了沙田的交通格局。鐵路迅速取代了傳統水路,成為連接九龍與新界北的主要通道。沙田的水上交通重要性隨之驟降,昔日舟楫往來的繁盛景象,逐漸被火車的汽笛聲所淹沒。到了1970年代,隨著沙田新市鎮計劃的全面啟動,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更是從物理上重塑了沙田的地理面貌。原本蜿蜒的沙田海大部分被填平,只留下一條筆直的人工河道——即今日我們所見的城門河。那些曾經點綴在海岸線上的古老渡頭,如烏溪沙、大水坑等悄然變成陸地,昔日的海上貿易頻繁區域,轉身成為規劃整齊的市中心與住宅區。
舟楫雖已淡出歷史舞臺,但沙田與水的緣分並未就此終結。水路交通的功能悄然從昔日的生產、生活必需,轉向今日的休閒、生態旅遊。新啟用的馬料水碼頭,其主要航線正是通往荔枝窩、吉澳、鴨洲等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的景點。區議員亦曾提出建議,將這些水路航線與沙田區內的文化景點(如香港文化博物館、曾大屋等)及單車徑網絡串聯起來,打造結合歷史、文化與自然生態的深度旅遊路線,讓傳統的水路交通在新時代中煥發新的經濟活力。水路交通在當代城市治理中被賦予了新的角色,成為連接城市與自然、推動綠色旅遊、活化地區經濟的重要載體。這正是「改善碼頭計劃」的核心理念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