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志勁 教聯會理事
現今社會中,學童的精神健康已成為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深知健康快樂的心靈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基石。小學階段是孩子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,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,更是培養健康心靈的搖籃。本文將從多角度探討學校如何系統地促進學童的精神健康。
首先,學校須營造一個安全、包容且充滿關愛的校園環境。通過空間設計與氛圍營造,讓學生感受「被信任」的歸屬感。例如,在社工室設置了「寧靜角」和「情緒表達牆」,讓學生擁有空間處理自己的情緒。同時,校園推行「全校關懷計劃」,透過定期活動如「感恩周」和「友伴天使計劃」,強化學生間的正面互動,擴大他們的社群支援網絡。上述舉措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與自身的孤獨感。
課程設計方面,我們將精神健康教育的元素融入日常學習生活。除了專門的情緒管理生命教育課程外,各學科也應滲透「覺察」元素:語文課通過閱讀和寫作幫助學生表達情感體會;體育課則強調團隊合作的精神;藝術課則提供創作活動作為情緒抒發出口。這種多學科的自然聯繫,讓學生在多元學習中培養堅毅的心理抗逆力。
教師的角色至關重要。學校定期為教師提供培訓,提升他們識別和回應學童情緒需求的能力。透過「班級經營」策略,教師建立積極的課室文化,並運用正向管教技巧,鼓勵學生而非單純懲罰。此外,教師應定期與學童在相對舒適、放鬆又保障私隱的環境下進行一對一溝通,及時發現並疏導學童的心理困擾。
家校合作亦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元素。學校定期舉辦家長工作坊,幫助家長理解兒童心理發展,學習支持孩子情緒健康的方法。透過建立家校溝通的平臺,讓家長與教師共同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。同時,我們鼓勵家長參與學?;顒樱鰪娂彝ヅc學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,讓家庭成為學校維護學童精神健康最堅實的同行者。
課外活動是促進精神健康的重要途徑。學校須提供多樣化的課外活動,從體育到藝術,從興趣班到制服團隊訓練,讓學生發掘興趣並建立自信。透過團體訓練活動,學生學習溝通、解決問題和應對挑戰。此外,定期組織戶外教育活動,走出課室,讓學生親近自然,緩解壓力及增強心理韌性。
對於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學生,學校應提供個別化支援。透過多樣化的輔導支援,提供個別化或小組形式的支援服務,幫助及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與家長,從而紓緩他們身心靈所面對的精神壓力。此外,與校外專業機構合作,為需要進一步支援的學生提供轉介服務,透過早期介入和持續跟進的原則,確保每位學生與家長都能得到適切的幫助。
值得一提的是,我們強調預防勝於治療。通過定期進行學生幸福感調查,及時了解他們的需要以調整策略。
促進學童精神健康需要全校參與、系統規劃和持續努力。我們相信,通過創造支持性環境、整合課程、強化教師能力、加強家校合作、提供多元活動和個別化支援,學校能有效培育學生的心理韌性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