詹培勳 瞻行資本創始人
最近,筆者走訪了蜜雪冰城總部。這家從鄭州街頭刨冰攤起家的企業,如今已成長為全球茶飲賽道的巨頭。很多人好奇:它到底有多少家門店?直營店有多少?為什麼能這麼厲害?筆者帶著這些疑問實地調研,並結合財報數據,試圖解讀它的崛起邏輯與未來挑戰。
蜜雪冰城的創業故事幾乎是「草根逆襲」的典範。1997年,創始人張紅超用3,000元人民幣自製刨冰機,在鄭州支起半露天攤位,起名「寒流刨冰」。兩年後更名「蜜雪冰城」。2005年,他用一臺二手冰淇淋機推出1元人民幣蛋筒,20年來價格幾乎不變,如今也僅漲到2元人民幣。這種「高質平價」的理念,奠定了發展基調。
走出獨特盈利道路
截至2025年中期,蜜雪冰城全球門店已達52,996家,其中直營店僅18家,其餘幾乎全是加盟店。輕資產、加盟為主的擴張模式,讓它實現了驚人的規模化。相比之下,筆者日前拜訪過的深圳企業——奈雪的茶,則堅持直營,兩者路徑不同,卻同樣成功登陸港交所。
蜜雪冰城的本質並不是「直營連鎖」,而是供應鏈驅動。它在海外四個國家設立倉儲中心,總部則專注研發和本地化口味。比如筆者曾在印尼光顧,它的飲品偏甜以符合當地口味;在歐洲,則調整產品以貼近西方飲食習慣。
更關鍵的是,它通過全產業鏈布局掌控成本。從農田到門店,環環相扣:重慶雪王農業公司負責種植與深加工,安岳檸檬和雲南咖啡基地提供核心原料,全球倉庫則實現數字化管理。這種高度整合,使得公司能把成本壓到極致,再通過加盟渠道快速放大。
2025年上半年,蜜雪集團營收148.7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39.3%;淨利潤27.2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44.1%,財報看似亮眼。但仔細看,97%以上的收入來自「商品和設備銷售」。換句話說,蜜雪冰城的核心模式並非「品牌授權+服務費」,而是通過加盟商採購物料和設備來實現規模化盈利。遍布全球的5.3萬家門店,實際上是它龐大的「客戶群體」。
兩難的模式風險
問題也隨之而來。當原材料價格上漲,總部通常提高物料售價。加盟商要麼接受利潤被壓縮,要麼冒險用劣質原料替代,食品安全風險因此頻發。近年曝出的「隔夜食材」「篡改保質期」等事件,正是這種博弈的結果。
此外,蜜雪冰城盈利高度依賴門店擴張。一旦加盟商因虧損退出,而新加盟商增速放緩,業績就會受到衝擊。數據顯示,2025年中期加盟商數量增長21.2%,已低於門店數量22.7%的增速,說明「新鮮血液」補充難度在加大。未來若閉店率升高,物料銷售收入將承壓,甚至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。
蜜雪冰城的邏輯簡單到極致:供應鏈整合+成本壓縮+加盟複製。但「簡單」並不意味著「安全」。它的優勢是效率和規模,劣勢是過度依賴加盟商採購。未來在競爭加劇、加盟商盈利承壓的背景下,公司可能要在「品牌口碑」與「利潤規模」之間做艱難平衡。
對創業者而言,蜜雪冰城是一個標誌性的商業符號,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:「大道至簡是力量」,複雜模式難以規模化,能跑通的往往是簡單清晰的邏輯;「供應鏈是根基」,消費者看到的是價格,背後拚的是供應鏈效率;「夥伴關係很關鍵」,夥伴利益能否保障,決定了事業能走多遠;「高速擴張有風險」,增長能掩蓋問題,但一旦放緩,所有矛盾都會集中爆發。
蜜雪冰城從街頭攤位成長為市值超1,500億元人民幣的巨頭,靠的是「高質平價」的產品、極簡的戰略與高效供應鏈。但未來,它更需要思考的不是「如何更快擴張」,而是「如何讓夥伴可持續賺錢」。
對創業者而言,最大的價值不在於複製模式,而在於理解大道至簡背後的複雜運作,以及如何在擴張與可持續之間找到平衡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