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 、註冊會計師、特許金融分析師
隨著國家在全球經濟中影響力日益鞏固,人民幣於國際貿易、融資及投資等領域地位也見日漸提升。
歷史上,自2010年啟動人民幣跨境結算以來,國家政府透過穩健政策,成功應對2015年貶值危機,累積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,展現強大經濟韌性。近年,國家放寬資本管制,促進跨境資金流動達4.5萬億美元,超越貿易規模,這不僅強化人民幣在亞洲及「一帶一路」國家的錨定作用,還吸引東歐、中亞等地區發行人民幣債券,而且部分收益率僅2.4%,遠低於美元債務,反映出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。
升值背後是市場需求提升
綜合而言,政府的智慧決策,讓人民幣在去美元化趨勢下成為避險資產之選。
人民幣升值背後,可借鑒貨幣需求理論(Monetary Demand Theory)深入解讀。此理論由經濟學家如凱因斯(Keynes)及弗里德曼(Friedman)分析及研究,強調貨幣價值取決於其需求增長;需求來自交易、預防及投機動機。國家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,貿易夥伴對人民幣需求激增,特別在「一帶一路」框架下,人民幣用於結算的比例從2010年的不足1%升至2025年的逾20%,直接推升其價值。
同時,低通脹環境強化預防需求,而全球投資者對國家經濟復甦的信心,刺激投機需求,導致對沖基金加碼看多人民幣。歷史證據顯示,2010-2015年人民幣兌美元確實升值,根據美國聯邦儲備經濟數據,2010年1月匯率為6.8270元兌1美元,至2015年1月降至6.2095元,累計升值約9%,儘管2015年底略回調至6.493,但整體趨勢向上,印證國家政策有效引導需求增長,鞏固貨幣實力。
匯價時有震盪 但堅定邁向國際化
從2015年至2025年,人民幣發展趨勢展現國家貨幣政策的智慧。2015年8月,國家央行實施匯率改革,中間價調整引發短期貶值至6.40,但此舉提升出口競爭力,隨後穩定在6.5左右。2018-2020年貿易戰時期,面對特朗普關稅,人民幣貶至7.18,但國家透過外匯干預和資本管控,避免劇烈波動,維持經濟穩定。2020年新冠疫情,國家高效防控,經濟V形復甦,人民幣升值至6.50,成為全球亮點。主要新聞包括2021年人民幣加入SDR權重提升。2022年受地緣衝突影響貶至7.30,但2023年起,國家推數字人民幣和跨境支付系統,2024年匯率回穩,雖然2025年回撤至7.12,但國際化進程加速,人民幣儲備佔比升至2.8%。
展望未來數月,至2025年底,人民幣兌美元有望升值至7以下,甚至接近6.9。筆者預期國家有可能允許漸進升值,以應對關稅威脅,央行引導維持穩定。美聯儲降息壓低美元,國家出口受益亞洲聯動,投資者信心增強,對沖基金看好。長遠而言,三年內人民幣或升至6.5,甚至更強。經濟優化、數字貨幣推廣、「一帶一路」深化,需求持續增長。至2028年,儲備佔比達5%,開放資本賬戶吸引外資,國家外儲充裕應對風險,鞏固全球地位。
題為編者所擬。本版文章,為作者之個人意見,不代表本報立場。
0 / 2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