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香港文匯網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)9月3日,空中無人作戰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,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。受閱的5型7種裝備,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型空中無人裝備,具備陸基、艦基作戰能力,主要執行戰場偵察、監視、打擊等多樣化作戰任務。
中國社科院教授、國際問題專家賀文萍對大公文匯指出,必須要指出的是,中國發展這些無人機,不是為了「挑事」,而是為了「自保」。就像中國在貿易領域「講道理、講規則,但絕不接受欺負」一樣,在國防領域,中國也始終保持「審慎克制」。發展無人作戰裝備,是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的安全威脅,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。中國用空中無人作戰方隊證明,我們不僅跟上了時代的步伐,更在引領時代的方向。
賀文萍提到,當新型察打一體無人機、無人僚機、艦載無人直升機組成的空中無人作戰方隊,乘著汽車駛過觀禮臺,中國用這些信息化建設的硬核成果,向外界釋放了一個強烈信號:現代戰爭的玩法,正在被徹底改寫。以往靠有人戰機、坦克衝鋒陷陣的時代正在遠去,能在複雜空戰中當「尖兵」、做「僚機」的無人機,才是未來戰場的關鍵玩家。
賀文萍認為,中國這次展示的空中無人作戰方隊,不再是「單打獨鬥」,而是融入「體系作戰」。比如,這些無人機可以和殲-20隱身戰機組隊:殲-20負責指揮,無人機負責前出偵察、吸引火力、甚至直接空戰,有人機和無人機形成「1+N」的搭配,既能減少有人機的風險,又能提升整體作戰效率。
此外,海上的無人艇、水下的無人潛航器,可以和軍艦、潛艇配合,形成「陸海空天」一體的無人作戰網絡。無人機在空中偵察,無人艇在海面巡邏,無人潛航器在水下警戒,一旦發現目標,數據能實時共享,打擊指令能快速下達,整個「偵-控-打-評」的鏈條被壓縮到極致。
賀文萍指出,這種變化,背後是一場深刻的「戰爭形態革命」。以前打仗,比的是「誰的武器更硬」,比如戰機的速度、坦克的裝甲、導彈的射程。現在打仗,比的是「誰的體系更智能」「誰的成本更可控」。
中國展示的無人作戰群,恰恰踩中了這兩個關鍵點:一方面,靠人工智能和信息化技術,構建「智能協同」的優勢;另一方面,靠規模化和低成本,構建「經濟壓制」的優勢。
0 / 255